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耳内镜下耳屏软骨-软骨膜复合体修补鼓膜大穿孔的疗效观察
王涛, 李伟
摘要40)      PDF (635KB)(30)   
目的 分析耳内镜下耳屏软骨-软骨膜复合体修补鼓膜大穿孔的疗效。方法 选取60例(60耳)实施耳内镜手术修补鼓膜大穿孔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0例,其中对照组采用耳屏软骨膜修补,实验组采用耳屏软骨-软骨膜复合体修补。所有患者术后1、3、6个月复查,对比分析两组患者鼓膜愈合情况及听力改善情况,听力观察指标主要0.5、1、2、4 kHz的气导、骨导听力。结果 (1)实验组鼓膜愈合率96.7%(29/ 30),对照组 86.7%(26/30),实验组鼓膜愈合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χ2=0.873,P =0.350);(2)两组患者比较术前与术后6个月平均气导听阈及气骨导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经外耳道入路的耳内镜手术符合微创治疗理念,耳屏软骨-软骨膜复合体是可靠的自体修补材料,术后能达到较好的鼓膜愈合状态,并获得良好的听力提高,是一种可靠的鼓膜大穿孔修补手术的方法选择,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2024, 31 (3): 183-.
乳突径路定位茎乳孔面神经后切除复杂性第一鳃裂瘘管或囊肿临床研究
陈伟章, 李伟, 戴春富
摘要375)      PDF (1043KB)(226)   
目的 探讨复杂性第一鳃裂瘘管或囊肿手术切除的有效径路。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21年8月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医院收治的13例复杂性第一鳃裂瘘管或囊肿患者,所有患者均在显微镜下采用乳突完壁切除,开放茎乳孔并定位面神经,随后解剖腮腺面神经总干,在保护面神经及保留腮腺解剖结构前提下行第一鳃裂瘘管或囊肿切除。结果 本研究中男4例,女9例,年龄7~68岁,病史10~420个月不等,既往手术切除史8例,反复切开引流病史5例。随访时间4个月~11年。术前颞骨MRI T2WI平扫示病变为高信号,同面神经解剖关系密切。所有患者病变完全切除,1例患者切口感染,其余病例切口均Ⅰ期愈合,术后3个月面神经H-B I级,纯音测听示手术耳平均听阈,气导听阈16 dB,骨导听阈8 dB。所有患者无外耳道狭窄,无涎瘘、口干及Frey综合征发生;2例患者术后短暂出现唇角歪斜,H-B II级,经治疗随访2个月后面瘫恢复,术后颞骨MRI平扫示瘘管已被切除,13例患者均未见复发。结论 复杂性第一鳃裂瘘管或囊肿与面神经的解剖关系密切,显微镜下乳突完壁式切除后能定位茎乳孔面神经,随后能快速,准确解剖腮腺面神经总干,有效切除瘘管或囊肿,避免损伤面神经。
2023, 30 (5): 292-.
软骨填塞封闭上鼓室缺损技术在中耳胆脂瘤手术中的应用
杨凤, 刘阳, 韩建存, 李伟
摘要652)      PDF (1287KB)(660)   
目的 在中耳胆脂瘤手术中,为防止术后上鼓室胆脂瘤凹陷袋形成,以软骨封闭上鼓室回顾分析了这一临床技术、外科适应证及软骨在防止胆脂瘤复发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本文回顾分析2014年4月~2019年12月因中耳胆脂瘤接受治疗的63例(63耳)患者。基本术式为乳突切开术,保留外耳道后壁但同时切除上鼓室外侧壁,以充分暴露并清理病变,缺损的上鼓室以软骨填塞封闭,防止术后
上鼓室内陷袋形成,以避免胆脂瘤复发。软骨取自耳廓,切成条块状修复上鼓室缺损。本文术后随访检查包括软骨愈合情况、上鼓室回缩袋形成及胆脂瘤复发情况,不涉及听力。结果 全部病例术后随访时间1年以上。63例中,18例(28.6%)术后出现不同程度并发症,3例软骨缝隙过大,缝隙处局部胆脂瘤痂皮,门诊清理;6例术后检测咽鼓管功能不良,软骨缝隙处回缩局部胆脂瘤痂皮,但无内陷袋形成;3例上鼓室及中上鼓室交界处不同程度凹陷,胆脂瘤生成,但被软骨阻挡,未再发展;3例鼓膜边缘穿孔未愈合,鼓室内感染;3例术后胆脂瘤复发,由上鼓室向鼓窦和乳突方向发展。结论 在中耳乳突手术中,切除上鼓室充分暴露术区病变并彻底清除病灶后,缺损的上鼓室填塞封闭可有效防止回缩袋的形成,避免胆脂瘤复发。而软骨在术中取材、雕刻塑形、手术操作、术后抗感染能力、预防和阻止上鼓室处胆脂瘤的发生和发展均具有较强优势。
2022, 29 (9): 580-.
蝶窦后鼻孔息肉8例临床分析
宁娜,李伟利,甄宏韬
分泌性中耳炎的无创治疗
何坚 陈小林 李跃 李伟
摘要141)     
2009, 16 (11): 661-661.
以耳痛为症状的舌咽神经痛1例
余鹏举 李伟 郑丁水 张招莲
摘要236)     
2006, 13 (10): 720-720.
上颌复合组织瓣转瓣治疗萎缩性鼻炎
余鹏举 李伟 高明 郑丁水
摘要183)     
2005, 12 (5): 316-316.